所在位置: 首页> 公司新闻> 国产化>

产品中心
PRODUCT CENTER

  • 联系人 : 李经理
  • 联系电话 : 17274820590
  • 地址 :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凯旋大街建设路18号
  • Email : lzp@scienol.com
  • 邮编 : 102488
  • 公司网址 : http://www.scienol.com/
  • QQ : 1530221167
新闻详情

医工融合,推进医疗装备国产化

日期:2024-05-20 13:55
浏览次数:8
摘要:从小小的手术刀片,到大型的质子重离子放疗装备,医学工程学涉及保护公众健康的各个方面。如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医疗装备国产化?12月2日—3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办的**届中国医学工程学学科发展大会在天津市召开。业界专家围绕大会主题“医工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发展”进行交流探讨,并呼吁构建促进医工融合的科研环境,加速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快评价体制机制变革,开发更具竞争力的国产医疗器械。
从小小的手术刀片,到大型的质子重离子放疗装备,医学工程学涉及保护公众健康的各个方面。如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医疗装备国产化?12月2日—3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办的**届中国医学工程学学科发展大会在天津市召开。业界专家围绕大会主题“医工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发展”进行交流探讨,并呼吁构建促进医工融合的科研环境,加速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快评价体制机制变革,开发更具竞争力的国产医疗器械。
优势互补,推进原始**
“医学工程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在健康促进、预防、医学诊断、和康复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事实上,医学工程学的每一次变革,也深刻影响医学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指出。
王辰介绍,近年来,医学工程学有很多新突破。例如,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新方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诊疗方式;大数据让**诊疗变得更精准;类器官等组织工程新技术可大幅降低**开发和精准诊疗的门槛。“现在,这些技术都已经是常规的诊疗手段,要尽快将*新的工程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以提高医疗设备的准确性、**性和效率,帮助开发个性化医疗解决方案。”王辰强调。
有调查指出,我国80%~90%的**医疗器械目前依赖进口,虽然有部分医疗器械已实现国产化,但其部分核心零部件以及原材料、制造设备和检测设备等仍依赖进口。
目前,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做原始**,不少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临床医生参与医疗器械技术**,积极开展医疗器械协同研发,探索实施临床试验机构和临床试验医务人员的合作激励机制,以推动医疗器械**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国内医疗企业**动力不足、**能力不强的现象。”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戴建武直言,一些国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同时设有专门的团队衔接临床专家和生物医学工程研发团队,根据临床需求设计医疗器械产品。而国内有些医疗器械企业则把精力放在产品仿制上,这既浪费了经费,又失去了宝贵的原始**机会。
“要推进原始**,必须加强医工融合。”戴建武介绍,其团队曾用20多年时间研发了国际头个脊髓损伤修复产品——有序神经再生胶原支架。该支架的研发成功来源于大量的临床调研和一批神经外科专家的参与。
“比如,临床医生通过核磁共振图像让研究团队了解到,脊髓神经像电缆一样有序排列,这给了团队设计支架结构的思路。再比如,临床专家告诉研究团队人脊髓是浸泡在流动的脑脊液里的,这在动物模型中是看不到的。这为后续解决支架上**或细胞缓释技术的难题指明了方向。”戴建武说,在之后的动物模型及临床研究中,临床专家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工团队合作近9年时间,才使该支架在120余名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中被证明**有效。
“医工结合需要强调优势互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临床需****的源泉,临床医生熟悉临床需求,但没有受过医学工程训练,产品制造由生物医学工程专家来完成可事半功倍。”戴建武说。
培养复合型人才,多维度强化合作
“要建立跨领域的合作平台,将医学、工程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汇聚到一起,促进多学科融合与合作;要培养一批既懂医学又能进行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王辰指出,医学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正面临着多元化、高度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挑战,不仅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注重跨学科和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以适应未来医学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需求。
王辰介绍,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诸多研究型大学就关注到医学与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纷纷投入巨资开展医工交叉学科研究,先后成立医工交叉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在国内,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在努力推进医学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需要健全医工交叉融合培养机制,不仅要培养医工交叉的科学家,还要培养大批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推动产、学、研共同体建设,研究成果要能应用于临床。”王辰说。
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考核目标的差别非常大。科研人员的晋升往往与科研基金和发表论文挂钩,这导致科研人员的主要精力用于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和申请各类基金项目。长此以往,将会导致一些科研人员远离市场,缺乏医疗器械技术**敏感度及产品研发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针对不同人才进行分类评价,调动不同人才的**积极性。鼓励一些科研人员积极投入到医工融合的**过程中。”戴建武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正在探索两个评估体系的结合:对于“理论**学术带头人”,注重考核科学问题导向的论文和领域影响力;对于“应用**学术带头人”,主要考核应用导向的医疗器械技术**发明**和成果转化绩效等。
在我国,多数医药企业的研发力量较弱。“与国外医药龙头企业相比,我国